400电话
024-89603333
沈阳墓园小编知道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不仅有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与人口的战争,也普遍存在着万乘之国千乘之家上下交相争利的状况。孟子认为统治集团内部的这种利益之争同样会使国家陷于危亡境地,因此孟子在强调发展生产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要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尤其是要协调统治阶级与民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换言之,唯有统治阶级不与民争利,整个社会才有可能处于一种安详平和的环境之中。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直言“王何必曰利?已有仁义而已矣。”在保证统治者不与民争利乃至让利于民的前提下,孟子进一步提出实施体恤鳏寡孤独、敬老慈幼等社会福利措施。齐宣王问如何实行王政时,孟子回答说:当年周文王治理岐周时,“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梁惠王下》)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孟子还提出了社会资源不可以由统治者霸占,而应当与民众共同享有的思想。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面对坦诚承认自己有好利、好货、好色缺点的梁惠王,孟子不仅没有责备,而且顺势引领他推己及人,应当用政策来保证普通民众同样的欲望和诉求。在孟子看来,国王广建苑囿如果是为己专用,那就是严刑陷害民众。施仁政的国君应当把社会资源与民共享,最终达到与民同乐来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人性需求,使“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政府让利于民保障民生的措施还应当包括,在市场上提供空地让商人储藏货物但不征收额外的税款,货物一旦滞销便由政府征购,不让货物长期积压,虽然设立关卡但是只稽查不征税,等等。孟子还进一步提出君王统治有没有合法性,有没有现实可能,完全依赖能否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条件,是否合乎民心——“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孟子认为统治者对人民所承担的首先义务和责任就是保障人民生活的温饱与安宁,凸显了生存权与经济权乃是最基本的人权。诚如黄俊杰所指出的,孟子这种民本位的政治思想,与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君本位的政治现实构成水火不相容之敌体,不仅使孟子政治思想成为辗转呻吟于专制政治下的中国人“永恒的乡愁”,而且也突显了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中“二重主体性”的矛盾。沈阳墓园小编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关注百姓生死存亡的这种人道精神,并且努力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予以具体化,无疑是把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和“泛爱众”观念向前推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