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墓地,就上陶然寝园,开启选墓计划!
为什么职业“代哭”现象频频出现?
发布日期:2021-06-12 浏览次数:3086次

沈阳墓园小编知道用哭声来表达对逝世亲人的悲痛心情,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一种传统礼仪。为了表示悲伤,子女在父母亲人逝世时应该立即高声号哭。声音越大,传得越远,就越能证明这家子的人有孝心。这做法由来已久,据说出自《周礼》,距今已有二千多年。高声号哭除了表达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还兼有告知宗亲邻里的作用。所谓举哀发丧,就是从这哭声开始的。因此,不但哭声越大越好,而且还不能停顿。

但是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孝眷们不可能在治丧的过程中连续几天号哭不停,因此需要有人帮忙。家族堂亲或者左邻右舍来帮忙轮流号哭,以保持哭声不断,这就是“代哭”。


像是在安徽、河北、河南等地区的村民在亲人下葬的前一夜,经常采用哭灵的形式,寄托对上苍的哀求。特别是豫西北边远山区的人们在筹办丧事之时,都要求哭丧者在当晚九点半至十点之间演出,哭灵者不必领着逝者的子女一起哭泣,只需身着白色的孝服、拿着话筒,在灵堂前面跪地而泣,演唱《十二月哭爹哭娘》段子,引起家属与观众的怜悯。

职业哭灵者就像是游离与演员队伍中的特殊角色,她们不是团队中必须存在的职业,有时是响器班团队中的一员,有时是独立的演出个体。豫西北的哭灵者扮演着类似于逝者儿女替代者的角色,而其他地区的哭灵者则是引导儿女一起为逝者哭泣的形式组织者。

例如在闽南的台湾葬仪文化中,也有职业性的哭灵角色”孝女白琴”,它原本只是当地布袋戏中的一个小角色,其功用在于披麻戴孝地四处奔走哀嚎,以完成亡母未尽的夙愿,在东南沿海广为群众所知。后来,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改造,”孝女白琴”逐渐成为丧事中调动群众悲痛情绪的主力,”往往要轮番替逝者哭路头,从村口一路嚎哭跪行至主家灵前,带动家属路人释放悲伤心情,相当敬业”。


沈阳墓园小编知道在我国台湾地区,当地哭灵的”孝女”需要持有专门的证件才能上岗。相比于前者的职业性表演,豫西北丧葬演出中极为俗气、业余的哭灵演唱,无论从参与人员的表演风格还是演出剧目的内容来看,都和福建闽南地区颇具仪式性的丧葬歌仔戏不尽相同。

那么问题出现了,为什么“代哭”的现象会频频出现?

“代哭”礼仪在我国历史悠久,以哭声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悲伤之理念根深蒂固。当下农村出殡仪式中的职业代哭现象愈演愈烈,虽然我们不能确定我国古代农村是否有过职业代哭,但我仍然认为这是一种“死灰复燃”的文化现象,古代帝王家的俊男“挽郎”送殡及古代城市凶肆提供职业挽郎唱挽歌送殡,都可视为当下农村各种职业代哭的前生。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加,富裕起来的农民念及先辈一生劳苦,为表达孝心,在经济条件许可下,都想把葬礼办得隆重一点,以此形式“报答亲恩”。他们认为既然雇请了各种中西乐队吹吹打打增加热闹气氛,还不如雇请这种代哭更为“值得”,因而相沿成俗。


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农村青年男女,都忙于外出经商务工,很少参与传统的殡葬礼仪,不习惯在亲邻逝世时帮忙“代哭”,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不晓得哭”。有了职业代哭当然顺水推舟,乐此不彼。

从众的心理在作祟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多年来,虽然农村殡葬礼仪中的“廿四拜”哭灵队代哭现象泛滥成灾,但诟病之声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些人明知当下种种“代哭”形式不伦不类,并非真正意义的代哭,但又不好意思去抵制,大都是随大流,生怕被人背后议论“不够尽孝”或“丧事不隆重”等等。

已经相沿成俗甚至几乎泛滥成灾的事物,一时要改变是困难的,有赖于大众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更需要有人出来作表率勇敢抵制。沈阳墓园小编知道曾经有一场在葬礼的筹备过程中,孝眷当众公开表态说:“这场葬礼我主张不雇请‘廿四拜’,我不需要这类装模作样的陌生人在此哭爹哭娘,恕我不能从俗。其他礼节由大家安排,我都会服从的”。像这位孝眷的明朗表态,宗亲族群或乡里社区,应加以表扬并倡导向其看齐。移风易俗需要有勇气的带头人,更需要有社会力量的广泛支持。


1+

8+

八大园区

高端品牌网站定制

365+

全效服务

打造优质服务

30000+

服务经验

万余次客户服务

400电话

024-89603333

预约专车

沈阳墓园陶然寝园扫码约车

售后服务

沈阳墓地陶然寝园售后微信


扫码预约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