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电话
024-89603333
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英文译作:offer sacrifice to gods or ancesters,被称为吉礼。“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是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
祭祀的由来
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
祭祀-相关文献
《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难怪《左传》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祭祀与战争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就已对祭祀非常重视,并当作顺民之经,因而《管子·牧民》记载:“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 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
祭祀神灵,不论什么神,都要有物品作为献礼。齐国也不例外。从文献记载看,齐国常用的祭祀物品有粮食、牺牲、酒和玉帛。粮食主要指黍、稷、粱、菽、麦等。《管子·轻重己》曾言,祭祀时,“盛以麦”,“盛以黍”,并“牺牲以彘”。牺牲是指为祭祀而宰杀的牛、羊、猪(彘)等牲畜,毛色纯一的牲畜称牺,体全的则为牲。玉帛是*、璧、琮、璋、琥、璜等玩赏之物和丝织品的总称。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记载,齐景公久病不愈,曾用“牺牲*璧”,派史固、祝伦二人祭祀山川宗庙,但反而越发严重。于是,景公想杀掉史、祝,以人祭祀天消灾,被晏子规劝而止。人祭即杀人作祭品来祭祀神灵,是残酷而野蛮的祭祀行为,原始社会较多,殷墟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人祭的记载,杀祭人数多者达500人。春秋以后,人祭不再是普遍现象,但并未彻底废除。《管子·揆度》中说:“自言能为司马不能为司马者,杀其身以衅其鼓;自言能治田土不能治田土者,杀其身以衅其社。”可见,当时人祭还是存在的。
在齐国祭祀活动中,史书中记载最多的是祭祖和祭社。据《管子.轻重己》记载,齐国重视祭祖,是因为当时齐人认为,“祖者,国之重者也”,祖者所以功祭也。所以,当时齐国国都及城邑皆有宗庙,并实行“大功者大祖,小功者小祖,无功者无祖。”齐国对祭祖的主持都有明确规定,《管子·侈靡》就曾认为:“不称而祀禅,欺祖”。齐国祭社也是颇有名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