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电话
024-89603333
中国是一个讲究忠孝的国家,注重礼仪的仪式性,丧葬文化从古至今便被人们视为重中之重。清朝时期,汉族的丧葬文化已趋于系统化,并将礼节的仪式性达到了巅峰。清时期的很多礼节也都被很好的传承下来,成为现在丧葬形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家中老人奄奄一息之际,孙男嫡女都围在床前,以表达最后的孝心,此为“守夜”。在老人咽气后,全体家人都要马上放声大哭,顺便要在床边焚化纸钱与元宝一类的应用之物,此谓“落地烧纸”。老人瞑目时,要马上为其穿上寿衣,清朝汉族有个习惯,就是死后必然会换上明代衣冠,可见,当时的汉民族自己的信仰和民族自尊心。换好衣服后家人会马上把其抬到准备好的门板上,这便是所谓“落地”。
总体来说,人去世之后,必须马上找人去到亲戚家通报,甚至还要拿着“报丧信”,报丧之人手持雨伞,进了亲戚家门将雨伞倒置过来,对方马上就心领神会的为他做点饭食并准备纸钱香火。丧葬期间,若是长辈亲人去世,儿孙必须全体着孝服,在朝为官者回家奔丧,谓之“丁忧”,于此期间不准宴请宾朋,禁止穿红色衣物,忌讳夫妻晚上同床,总之一切有关娱乐的东西都要忌讳,不然会被视作不孝顺。
到了“封材”阶段,死者家属必须之前到达,还要在封材阶段为死者仪容简单的化妆和处理,最后亲朋好友围着棺材瞻仰一下,将随葬品通通放入棺材内,最后将棺材盖上,钉上榫钉,此谓“盖棺定论”。棺材要放在正堂并且要横着安放,并悬挂一张素布帘子,此谓“灵堂”。平民百姓停棺材要三四天左右,有钱人或者王宫贵胄便要放七七四九之日。接着便是出殡,前有鸣铜锣者在前开道,接着有扛幡者为灵魂引路,孝子贤孙身披麻孝,手里擎着哭丧棒扶灵柩,抬棺材至坟前,死者的闺女会为抬棺之人发取赏钱,并让其解开绑棺的绳索,此谓“解棺索”,然后家人绕着棺木来回三圈,在地上抓一把土,依次扬到棺盖之上,称之“盘丧”。吉时一到,马上下棺于墓内,并请道士为其作法,此谓“度丧”。出殡之人回到家内,需要从门口点燃的火堆上走过,以防沾染晦气。
相较之下,满汉的丧俗却大有区别,满族前期流行火葬,大约是在人咽气的第二天用木材焚化,死者的全家亲属要围在一起,并且戴上白色的孝帽,屠宰牲口边哭边吃,这样两三天仪式就可以结束了。大清的前三位君王都是用火葬焚化的,直至康熙时才学着汉族的下葬方式进行安放遗骨,到了乾隆年间左右,制度和形式渐渐趋于完备,又经过民间传承和当时社会发展的高度结合,这才形成了满清特有的一种丧葬文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