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电话
024-89603333
死者的遗体安放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听说,客死在他乡的魂灵,找不到归途。这个魂灵就会像他的遗体相同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用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凄惨的饿鬼,永久轮回于异地,永远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期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响,他才可以循着声响归来。
招魂仪式的举行,必须挑选个好日子。到了那天,丧家就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是挂上魂帛。有的地方亲属还要登上屋顶呼喊招魂,让死者的魂灵回家来。听说,这是满族游牧民族的遗风,在草原上,假如看到哪座帐子前立起了大幡,就知道哪家死了人,我们就都来吊唁,帮助料理丧事。后来这成了满族人普遍的丧俗。
在史料的记载中,招魂的仪式来源十分早。周代的一些文献中就说,死者亲属要从前方升屋去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假如死者是男的,就呼名呼姓,连呼三声,以期望死者的魂灵返回于衣,然后从屋的后边下来,把衣服敷在死者的身上,这件衣服又叫做"腹衣服"。这件"衣服"被人所穿戴,染上了人的肌肤香泽,有着"肉体"和"气息"的两层联系;魂灵或许会被它所吸引,依着熟悉的滋味或形状而归附回来。听说曩昔的傣族,几乎家家都准备着叫魂的"魂箩",招魂的时分,就把死者生前的衣服装在竹箩里,放上白米和白线,表明要把魂灵提回来。
到了近代,人们主要用大幡来作为招魂的工具。幡旗迎风飘飘,取其缠绵的意思,灵魂就可以循着这飘扬的幡盖归来。大幡通常有三四丈高,它们的色彩和形状各不相同。像满族旗人的幡的色彩,是依据丧家和亡人地点的"旗"别来决定的,它的方式就像演传统戏时所举的大旗相同,中心挂着缎子绣的软片,绣着一条大龙。外边由于饰着彩球下垂,所以俗称叫"嘟噜幡"。有的幡的上面有荷叶宝盖,中心是红寸蟒的大宽飘带下垂,中心镶着绒腰,幡有一丈长。别的有从宝盖挂下的两个窄条,由幡杆高高地挑起,幡杆插在红漆架子的中心。别的,还有一种方式,幡的本身不是绣片,而是亡人的牌位,称为"官衔幡"。听说,招魂后死者的灵魂就依附于这块灵牌之上。幡的下座两头有穿杠的绳套。以便于出丧时由杠夫抬着,走在最前面导行。大幡一般立在二门的外面。死的假如是男人,立门于左面;假如是女人,就立门于右边。
有的招魂仪式,是十分有职业特征的,比如渔民的招魂。他们有一套特殊的祭拜习俗。渔民不幸葬身大海之后,由于往往无法找寻回尸身,他的家属就用稻草人代尸,穿上死者生前的衣服,在家里摆设起"灵堂"。一起,在村外的海滨,要请道士为死者招魂。招魂要在夜间的潮水初涨时进行,死者的亲人到海滨去叫喊,把失落在海里的"阴魂"喊回来,招进稻草人中,再进行安葬。这种招魂典礼,叫做"潮魂"。亲属要先在海滨搭起一个小小的"蘸台",然后到了黄昏,就在帐子里点起香烛,中心放着稻草人,身上贴着死者的生辰八字。等到晚上涨潮时,道士坐在"蘸台"上,敲响钟馨铙钹,嘴里念着咒语。这时,"蘸台"前后就燃起一堆堆的篝火,有人手拿一杆带根的毛竹,顶梢上挂着箩筐,里边装一只雄鸡,面对大海,跟着道士的咒语,不停地摇晃着毛竹。也有的由死者家属,披麻戴孝,拎着有字的灯笼,大声呼叫死者的姓名:"某某来呀!某某来呀!"声响十分苍凉。然后,由一个孩子或许亲属答应道:"来喽!来喽!"一呼一应,直到潮水涨平,才由道士引魂回家。到了第二天,亲属才把稻草人放进棺材,送到山上去安葬。
人死亡后,灵魂当然就要脱离肉体。可是苍茫的阴间,从哪里走呢?于是下一个程序就是由活着的人来给他"指路"。"指路"就是为鬼魂指引升天的道路。在北方一些宗教的亡灵世界里,亡灵的"回归"需要巫师的帮助和引导。首先,先上一条道,持续向前走去,就分出许多岔道,这是依照死者的不同性别设的小道。亡魂走上自己氏族的道,要渡过一条河,那里有许多白骨。在这种作法下,听说可以安全渡河。
招魂于送魂,表达了人们两种相互对立的民俗心态。一方面期望死者魂魄活转回来,另一方面则要通知死者的魂魄迅速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