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电话
024-89603333
沈阳墓园小编知道墓葬环境学也称为阴宅环境学,是一门研究去世亲人的墓葬环境对后人影响的学说。当今不少人将这种“死人影响活人”的说法斥为伪科学,或直呼无稽之谈,本文对此不置可否,仅以趣谈方式浅析为何古人会认为墓葬环境能影响后人。
鲁迅说:“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地死掉了。”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反过来也可理解为:如果活人心里挂念死者,有了思古之情(此处指对故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并通过墓葬、祭祀文化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念,那死者就还活在生者的心中,并非真真地死掉了。
以上所讲,读着可能觉得与墓葬环境学无关,实则不然。
在原始社会是没有墓葬之说的,对于亲人的骸骨,大多是弃尸荒野。《周易》中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大意为,上古社会初期,人们用木柴覆盖亲人的尸体,丢弃于郊野,并无墓穴,也没有现在的丧期守孝之说。这种情况,《孟子》中也有类似记载,如“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意思就是,上古有个人,亲人死了,直接把尸体举起来丢进山沟里。后来路过那,看见狐狸正在啃食亲人的尸体。
后来,因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后世之人不忍再让至亲暴尸野外,有了祖先崇拜、思古之情,墓葬文化才应运而生,墓葬环境学也得以发展。
沈阳墓园小编知道其实古人认为墓葬环境能够影响后代也是源自思古之情,有了这种思念故去亲人的感情,便会“气感而应”。古人特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的典故来解释墓葬环境学是如何“气感而应”的。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西汉初期,长安未央宫里的殿钟突然无故自鸣,三天三夜都不停止。汉武帝刘彻感到很奇怪,于是召问易学名家东方朔。东方朔解释说,这是因为殿钟为铜器,是铜山的儿子,铜山是殿钟的母亲,钟响了是因为远处的铜山山崩的感应,正所谓子母相感,彼此相思,气感而应。汉武帝对这种说法感到很惊异,三日之后,南郡的太守果然上书说,铜山崩了二十多里地。
《葬经》说:“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我们的身体发肤均是父母所生,父母和儿女冥冥之中就有了一种延续性,加上对亲人的思念,彼此间建立了一种关联,就如“铜山西崩,洛钟东应”一般。(今天也可将气感而应理解为磁场感应)逝去亲人的遗骸所埋葬的地方如果能够承接生旺之气(即墓葬环境较好),那么后人就能够得到庇佑福泽,从而起到福荫子孙的作用。这也就是古人认为墓葬环境能够影响后人的原因了。
墓葬环境学,或许能影响后人运势,或者仅是耳食之论,沈阳墓园小编知道在此不做任何评价。通过本文对古人观点的论述,不知您是怎么看的呢?
本文依据及参考书目:
东晋郭璞《葬书》
秦末黄石公《青囊经》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战国《孟子》
民国鲁迅《华盖集续编》
《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