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电话
024-89603333
“死亡不是毁灭,而是开启生命的另一段旅程,传统殡葬的核心是慎终追远。”
11月2日,广州大学文清楼321教室,能容纳近100人的教室里坐满了年轻的学生,这是广州大学著名的“生死学”课堂。教授胡宜安正在讲台上授课,这节课的主题是“殡葬祭祀”。
今年是胡宜安开设“生死学”选修课的第22年。20多年间,胡宜安把“生死”二字摆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什么才是最好的告别”。他通过“为自己立遗嘱、写墓志铭、分享离死亡最近的经历”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直面死亡这一不可避免的人生课题。
“学习生死,学会生死,时时可死,步步求生。”胡宜安用这句话来概括自己对生死的体悟。但他向记者强调,“我的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胡宜安认为,生死问题是切己的,每个人都要寻求属于自己的答案。
谈及开设这门课的初衷,胡宜安讲起了自己幼时的一段经历:“小时候在农村参加送葬,看见大人们将棺木放进土坑,往上掀土的瞬间,我莫名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恐惧。由于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人开导,这种心理延续了很久。”
胡宜安想到,可能很多人在面对死亡时,都会有过类似的无法排解的体验,应该开一门课给予大家一些引导。趁着2000年教学改革的契机,胡宜安开设了生死学选修课。
广州大学机电学院大二学生肖楠告诉记者,自己就是带着困惑选修了生死学这门课。“我以前养过一只小仓鼠,它死的时候,我伤心了很久。那时候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的亲人离开我,我应该怎么办?”肖楠认为,想对生命有更好的理解,需要接受完整的死亡教育。
从开课之初,胡宜安就注重课程的系统性,生死学的课程大纲中包括了生死的概念和本质,死亡意识(危死体验、濒死体验等),个体死亡(疾病、衰老、灾难),社会死亡(战争、贫穷、死刑等),生死两安(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等),自杀问题。
最吸引外界关注的是“写遗书”这个颇具话题性的教学,这是胡宜安独创的课堂体验环节。“生死课不是物理课,在面对自然科学时,我们可以作为旁观者去研究一个客观对象,但面对生死时,没有旁观者。只有代入自身,学生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胡宜安说。
假设自己站在生命的终点来回望当下,往往会触动到人内心中柔软的地方。在课堂上,许多学生在宣读自己的遗书时感伤流泪,甚至哭到无法读下去。胡宜安记得,有一位女生与父亲有很深的矛盾,在假设自己将死,今生的父女缘分走到尽头时,这名女生感到了内疚与亏欠,她说:“如果我有来世,一定会珍惜这份情感。”
“人都是会死的,学生们需要意识到自己拥有的东西不会永远存在。”胡宜安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的字面原意是“请记住你将死去”,建立在“我是会死的”这一基础上的自我认知,才是真理性的认知。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